初二演讲稿:上善若水_2000字
从7月份到现在,杭城的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个字——“吴菊萍”。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救人女业主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随着媒体的持续报道,接抱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发了全国的集体感动。杭州市授予其“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和“三八红旗手”称号,称她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大爱”,9月底她又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雕塑家韩美林要为她塑一尊名叫“天使之手”的雕塑,并于国庆期间落成。
据媒体分析,吴菊萍是在0.1秒里承受了300公斤的重量,从物理学意义上做分析,得出的数字是冰冷的,但“爱的世界没有力学”,我们可以从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感受到她做出那坚毅的一托的人性温度。
地球越来越热,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缺乏这种人性的温度,趋利主义大行其道,物质化使人们的心日益坚硬,现代化的进程满足了我们的物欲,可是仁爱善良在我们的社会里日益式微,这个社会的挂着道德墙上的最鲜明的标语是“不和陌生人说话”,不相信有真的好人的存在。
我们的孩子就是不断被教育要防范别人。
一次上课,一女生问我“在杭大生科院门口,我经过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前面,我要不要往破瓷碗里丢钱?”我说:“你为什么产生这样想法?”学生说:“因为我看到报纸上说这些乞丐大部分是假的,很多比我们还富有。”我说:“那你为什么犹豫?”学生说:“因为我看到他们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可怜。”我说:“同学,你可能碰到的是假乞丐,但是,当你听到瓷碗里那一声叮当响时,你会看到你面前的云朵也是心形的,这就够了!”
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被日益功利化的社会裹上了一层又一层膜,我们怕受伤,一个个“彭宇案”使我们开始学会远离摔倒的老太太老头子。我们努力与四周保持距离,习惯躲在一个阴冷的角落,冷冷地看待这世界。谁刺伤了我们,我们就睚眦必报,我们把这个世界按照最丑恶的境地进行了假设。我们成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在舔舐别人的伤口时获得一份满足,这种“集体无意识”正是我们当下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现。
吴菊萍用她那不计后果的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妞妞带来了生的希望,更沉沉地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这么单纯地被吴菊萍感动了,吴菊萍也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我真心地希望爱心能幸福地接力,人性的光辉能热烈地凝聚。
看到杭城某网络对网民进行了一次题为“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去救女童吗?”的调查,结果如下:“当然会救,这是本能反应”的64.96%,“我会考虑一下,怕就不成功,也怕自己受伤”的13.14%,“肯定不会救”的4.38%,“不知道,很难说”的17.52%。——同样,从这些数据里我读到了涌动的爱意,有了如潮涌动的爱,我相信,这个阴霾沉抑的社会会变得温暖明亮。
我觉得很难来评价吴菊萍这一托,放到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去考量,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学是孔孟的卓越贡献。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是这样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身为母亲的吴菊萍这一托正是使“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象化。
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亲亲之爱”,从纵向的孝和横向的悌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我们人类的普世价值所在。我在《新约》中就读到这样的话:“亲爱的弟兄阿,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
当我们有了这份“亲亲之爱”,我们就懂得了如何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护佑生命。一个两岁的生命如白纸从十层楼飘落,我相信善良的吴菊萍就是从一份善出发,从一份爱出发,冲了上去,伸出双手——
因此,当我们在热烈地讨论吴菊萍爱的力量源自何处时,所有要附加在吴菊萍的另外的主观因素都是对这位母亲的贬抑,因为她的举动与她是那儿地方人无关,与她毕业于什么学校无关,与她在阿里巴巴工作无关。
只和一个字——爱——有关!
或许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远离了“爱”,才让我们觉得吴菊萍“崇高”起来。其实,冲上去,伸出双手,这是一个母亲——抑或说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吴菊萍不该被符号化。好在我看到选“当然会救,这是本能反应”的是64.96%,这个社会,善真还没有全部泯灭,爱真还没有全部缺失。
上善若水,水遇物静绕,不争不逞,激浊扬清。
今天看到《钱江晚报》的消息:吴菊萍和妞妞已经于9月27日和28日相继出院,吴菊萍的手臂骨折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医生说能恢复95%以上。
真好啊!善人有善报啊!
想起马克思说的一句话:“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