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一个帮忙的机会_1500字
同事小王最近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来住。老母亲高高兴兴地来了,小王和能干又贤惠的妻子将一切都安排得熨熨贴贴,根本不要老人家操什么心,照大家的说法那真是坐享清福。没想到住了不到一个月,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呆下去了,非要回乡下去不可。小王夫妇大惑不解,老母亲说:“我一个老太婆什么也帮不上你们,尽吃现成的,还不如回去帮你哥嫂做点零碎事情。”小王哭笑不得,老人家辛辛苦苦了一辈子,哪还要她帮衬着做什么啊!再说这城里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多的是,也用不着多少手工活。
邻居大刘看在眼里,赶忙拉过小王说:“我教你一个办法,保准你母亲就不会闹着走人了。”如此这般一番交代之后,小王半信半疑。当晚他找出一条好久不穿的毛衣对母亲说:“妈,有空时你帮我改改,我穿着腋下紧了点。”妻子赶忙抢着说自己来改就是,小王使个眼色,说:“你哪有妈了解我啊,小时候哪件毛衣不是妈一针一线帮我织的?”母亲脸上绽开了笑容,说:“就是啊,看你都是什么身材啊,好好的毛衣买来还穿不合身!呵呵!”当晚她就找出老花镜,细心地给儿子改起毛衣来。
此后,小王总是恰到好处地给母亲添点“麻烦”,比如补衣服扣子啦,接孩子回家来,辨别一下菜市场的小菜是不是新鲜啦,熨一下领带啦什么的。而且生活上的事情儿媳妇也经常来找她拿主意了,比如孩子长痱子怎么办,炒牛肉放什么佐料之类。慢慢地,母亲越来越开朗起来,说话的声音似乎也提高了几度。
有时候瞅着家里没人,还自顾自地学着唱流行歌曲呢。也再没提回乡下去住的话。
小王好奇地问大刘:“你怎么就知道我妈吃这一套啊?”大刘呵呵地笑起来:“不是你妈吃这一套,所有的老人都吃这一套。你想想,一个劳作惯了的老人家,你一下子什么都不让她做,她下意识会觉得自己是个吃闲饭的多余人,感觉这也不自在那也不相干。再说,让老人家帮帮忙,其实就是对她经验、能力的肯定和尊重,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孝顺啊!”
大刘的一番话让我也豁然开朗,想到自己以前总喜欢在父母面前大包大揽,事实上正是剥夺了老人们“显身手”的机会。做晚辈的有时候主动在老人们面前“示弱”,让老人家亲自动手做点强度不大的事情或者帮着出出主意,不仅仅是为了哄他们开心,更可以帮助他们发掘自我价值、提高社会自信。此前我一直不让父母给我寄任何东西,现在我打电话给乡下的父母,说是想吃点他们亲手种的花生。母亲果然无比开心,当即催促父亲去邮局。此后,我有事没事就打电话回去,甚至小到炸鱼时姜先放还是后放我都要特意问问老爸老妈,尽管妻子早就从网上查到了标准答案。过年回家时,我还会就工作上的事情找父亲帮忙拿个主意。看着他那得意的神态,我知道也许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孝顺。
岳父做文字工作出身,喜欢找我聊点写作的话题。但以他那一辈人的文学视野,最多也就谈谈《林海雪原》之类的作品。此前我虽然也老老实实地听着,心里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我开始投其所好,主动向岳父汇报自己的写作计划。我甚至故意将自己的文章留几个错别字,等着岳父帮着指出来。能够帮身为“知名作家”的女婿改文章,岳父显得格外开心,每次都戴上老花镜,毫不客气地逐字逐句修改起来。我原本只是为了让他高兴高兴,没想到因此居然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岳父不仅帮我修改了一些语病,有时还能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这下子,我由假请教变成了真请教。看着经过他修改的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获奖,岳父比什么都开心,自然,一家人也都因为他的开心而开心起来。而我,更实实在在从中获得了教益。
我想,让老人有一些给子女“帮忙”的机会,也应该是孝顺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吧。
猜你喜欢: